正如特別專輯「超級郵輪瑪麗女王2號」所揭示的,這艘郵輪的建造是一項真正的跨國性事業。它選用來自芬蘭和美國的發電機組,所產生的電力足以照亮一座20萬人口的城市。 推進郵輪的是四臺法國產的巨大的'美人魚'吊艙推進系統(電動機),減搖裝置是蘇格蘭制造的,船首是在波蘭的格但斯克生產的。大部分內部構件是在瑞典預制的,隨后航運到法國,上船裝配。在合作建船的眾多國家中,還有350名印度工人承包了空調系統的安裝。 利用檔案鏡頭、電腦圖像、延時攝影以及視覺效果令人震驚的空中攝影,精彩專輯「超級郵輪瑪麗女王2號」將娓娓敘述郵輪從概念到完工的全過程。 1998年6月8日,嘉年華公司收購丘納德航運公司僅僅一周后,對外公布了'瑪麗女王計劃'。這項計劃旨在設計研發一種新型的跨大西洋郵輪:有史以來最大的客輪,因而也將成為有史以來造價最昂貴的客輪。 兩年多后,“瑪麗女王2號”的試驗池建成。僅過了一年多后,丘納德公司對外公布了新船的首航日期 - 2004年1月12日。2002年7月4日,龍骨鋪設儀式舉行。作為一項海事傳統,兩枚硬幣(1枚法國的和1枚英國的)被放在龍骨里。這項傳統可追溯至古希臘人,他們把金幣放入船底,作為敬奉給海神的供品。丘納德公司還宣布,任命羅恩 沃里克船長擔任“瑪麗女王2號”的首任船長。2003年9月25日,“瑪麗女王2號”終于首次駛入公海,進行海上試航。 根據船期表,“瑪麗女王2號”于2004年1月12日從南安普頓出發,駛往勞德代爾堡,展開為期14天的處女航。接著,它又先后進行了首次加勒比海航程,以及首次跨大西洋西行航程,從南安普頓駛往紐約。之后,它將首次進行跨大西洋東行航程。從紐約出發,與'伊麗莎白女王2號'結伴而行。 當然,它的建造過程也充滿了波折。 特別專輯「超級郵輪瑪麗女王2號」融電腦生成的郵輪內外的虛擬圖像與現場拍攝的建造裝配的真實場景為一體,并獨家披露建船初期的設計工作。我們將分享建造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和挑戰,跟隨全體人員共同應對繁瑣復雜的安裝工序。整艘郵輪共需安裝1,310個船艙、2,500公里的電纜、80,000個照明點、5,000級樓梯和2,000個浴室。建造一座漂浮城市的工程之浩大實在令人敬畏,而享受跨大西洋航線的代價之昂貴亦著實讓人咋舌 - 票價從1,500到30,000美元不等,其豪華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瑪麗女王2號”的煙囪高度限定為吃水線以上62米,之所以如此限制是為了讓它能安全通過紐約的維拉桑諾海峽大橋。 來自128個國家的藝術家應邀為“瑪麗女王2號”提供藝術品,總計價值超過500萬美元。 “瑪麗女王2號”有55萬平方米的船體表面采用噴槍進行噴漆,共耗用約250噸油漆。 丘納德公司與英國牛津大學聯手合作,邀請眾多知名作家、歷史學家、藝術家、科學家和名人登船以豐富郵輪生活。 “瑪麗女王2號”的發電設備所產生的電力足以照亮一座擁有20萬人口的城市 - 相當于英國的南安普敦。 只需船橋上的一根操縱桿,就能操縱“瑪麗女王2號”以某個角度側向行駛,它甚至能依靠衛星和風力計在某個固定位置上保持靜止。 “瑪麗女王2號”是唯一一艘擁有天文館的郵輪。 “瑪麗女王2號”的船上共有1,253名官員和船員。 原本屬于'瑪麗女王號'的汽笛被裝在“瑪麗女王2號”上,十英里外就能聽見它的汽笛聲。 在“瑪麗女王2號”的常規航程中,每天要供應大約22,000份膳食。 “瑪麗女王2號”之所以能如此龐大,全都歸功于它的全鋼結構。(其前任'伊麗莎白女王2號'為了盡可能地減輕超大結構的重量,采用鋁制的上甲板 - 結果由于鋁容易老化,導致維護費用居高不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