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記謝我的英文啟蒙老師丁望茹 (散文)
記謝我的英文啟蒙老師丁望茹 (散文)(修改稿)
一九七一年初夏,我剛從海軍舟山基地復員到天遠,就接到《通知》上大連海運學院無線電系進修學習,天遠公司的決策領導層,高瞻遠矚、運籌帷幄。在那特殊年代、特殊氛圍、特殊需要之前,委托大連海運學院進行代培,旨在為解決本公司的行將急速發展之急需技術干部船員而未雨綢繆、早作儲備。
當我乘坐上海海運局“工農兵18號”客輪,從上海來到大連,大連海院派一輛大巴等候在客運碼頭,拉著一幅大紅橫幅:“歡迎海軍復員軍人新學員”,把來自南方的一撥新學員,接到大連凌水橋畔~大連海運學院的學生樓。
大連海運學院的正大門口,有一長條橫幅:“用毛澤東思想上好大學、管理大學、改造大學”!
一待入學報到之后,頃刻就顛覆和刷新了我原先的模糊概念和錯誤認知 。我原以為大學的老師(教授 助教),男性的應是白胡子老頭,女性的應是銀發飄飄的老太,一個個都戴上好像啤酒瓶底似的高深近視眼鏡,彰顯儒雅;一個個體態豐滿、大腹便便,顯得滿腹經綸、學富五車,都是文化嚴重的高級知識分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開學了,教我們遠洋通信英語和無線電機務的老師:有男有女 、有胖有廋、有高有矮,可一個個年齡都不過在30歲至50歲之間,一個個都擁有“文革”之前就已評定的教授或副教授的職稱,還沒有年老到白胡子或銀發飄飄呢.
我們的英文啟蒙老師丁望茹教授,上海人,還不到四十歲,一米六的個子,微胖, 兩眼炯炯有神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一頭烏黑的短發,端莊、樸素、整潔,讓人一看就曉得是知識女性。
師者,乃為“傳道、授業、解惑”。丁老師不僅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上是一個熱心人,而且在英文教學上更是不愧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教授,是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的行家里手。
我們這撥新學員,原有的文化程度普遍都很低,大多數是初中生,還有幾個是小學生,連26個英文字母都讀不出、背不全的。若說學英文,真好比是“大姑娘上轎~第一回”呢。
英文第一課上的是“Long live Chairmen Mao/毛主席萬歲”! 開學兩個月了,對于在海軍部隊曾經死記硬背的原無線電通信報務上的常用簡字,例如:“OPR/報務員” “UGT/加急電報” “GA/發過來”等等,還有158個“Q”常用通勤縮語,例如:“QRA”“QSA”“QTA”等的一系列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的半拉子知識, 通過學習英文,這才全面曉得和掌握了其整句全文的中英文互譯之意。
丁老師提醒我們,要想學會英文,首先要學會“換位思考”,一定得改變和轉換思維邏輯和語言習慣。例如,按我們中國人的思維邏輯和語言習慣,若說“大連海運學院無線電系”, 得先說“大連海運學院”,后說“無線電系” ;然而在英文中,那就得按人家老外的思維邏輯和語言習慣,就得倒過來說,得先說“無線電系” ,后說“大連海運學院”,則應是“The Radio
department of Dalian Marine college”。還有,更難以學習掌控的是關于英文的“介詞”:“at”“in”“on“”with”“within”"without"等的甄別使用之要點和竅門。
大連海運學院無線電進修學習結業,臨別,丁老師慷慨地贈送給我一本《袖珍英漢字典》,字典雖小,但卻無比珍貴,當時即使再有錢也是買不到這工具書的!
丁老師語重心長地囑咐我:“師傅領進門、修行靠自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英文是國際通用的語言交流工具,進一步學好用好英文,力爭做一個拿得起、放得下的“乓乓響”的遠洋船舶電臺報務員!
我記謝丁老師,丁老師現今已是九十高齡,她一桿教鞭三尺臺、桃李芬芳滿天下。謹此遙遠而真誠地祝福她老人家平安、健康、快樂、長壽。╰he end)
(字數:1371 )
—作者 王德章
中遠海運(天津)退休報務員
中國遠洋海運作家協會 會員
電話:180—191—31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