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逢年過節說“過節” (散文)
逢年過節說“過節” (散文)
王德章
茫茫世界、蕓蕓眾生。就說“逢年過節”吧 ,中西文化在此的相沖相撞就顯得大有差異、有矛盾、有”過節”,這集中地、鮮明地體現在中外混派海員的同一艘遠洋外輪上。 難以忘懷的是那年12月中旬的一天深夜,上海外經辦勞務派遣公司的徐經理緊急電話告知我說,由我薦送通過該公司外派到斯洛文尼亞國際海運公司“巴爾干之鶯”輪上的江蘇啟東籍童大廚,在福建廈門剛上船接班的第二天,突然因急性闌尾炎需要開刀手術住院了。開航在即,火燒眉毛,十萬火急,急需另派大廚,要不然會延誤船期。我說:徐經理,我的海員證在有效期內,干脆爽當,我去應急吧。徐經理聽后吃驚地問:你原是天津遠洋的報務員,做大廚行嗎?我答:我在天遠船舶電臺當報務員期間,工余時間常在廚房幫忙,有心留意學烹飪,發面、炒菜、煮飯、弄早餐做小點心,我都會。徐經理不放心但也無奈地說,那就只好臨時抱佛腳應急試試吧。 我當即帶上行囊,從上海飛廈門,廈門外代的小楊陪我去體檢取得健康證,在邊防辦妥登輪手續,這就匆忙應急上船,第一次做大廚。 我上船第二天的傍晚,船就開航了。 好險! 這船是斯洛文尼亞(國營)國際海運公司的雜貨船,租船給新加坡五星船務公司,由上海外經辦承包海員外派。 該船載重噸位一萬八千多噸,跑固定航線、靠固定港口,平均一個月、一個航次,往返與中國廈門港與印度金沙薩港:廈門出航,裝運的是成捆成捆鋼材,印度金沙薩出航,裝運的是大塊大塊石頭。廈門的心靈手巧的能工巧匠~專攻藝術雕刻的石匠,把印度原石雕刻成為栩栩如生的活靈活現的石獅、石虎、石象、 石麒麟 、石貔貅、石佛像等工藝品。 船長是英國人,大副是愛爾蘭人,輪機長是希臘人,大管輪是法國人,凡是船舶管理級人員—駕駛員和輪機員(電機員)全是歐洲老外,他們用餐在船體的右側餐廳。 而水手長、木匠、一水和二水; 機工長、銅匠、一機和二機;還有 服務員和大廚等船舶支持級人員都是我們中國海員,吃飯在船體的左側餐廳。 廈門港出航一個星期,船舶安抵新加坡港外的錨地,加油加水上伙食。老外船上并不組織安排海員上岸觀光購物,外輪上也不設“管事”,船上的業務部歸大副管。但這愛爾蘭籍的大副是一個心地善良、寡言少語的“老實頭”,本該屬于大副的管理權,卻讓英籍船長”一把抓""奪去了。 這英籍船長的名字一大串,還拗口,叫起來不方便,我們中國海員根據他的體型外貌,形象地昵稱他為“大熊貓”。 "大熊貓"按我開出的上伙食的物料單的基礎上,添加了他定下的將喜迎圣誕節的一些物品和食品,主要有圣誕樹、火雞、牛排、豬排、羊排,還有他的最愛—圓筒冰激凌等。
圣誕節,船舶大臺、兩側餐廳,娛樂室、健身房,還有管理級海員的各個房間,“大熊貓”親手布置都”種”上一棵棵帶有小電珠閃亮的圣誕樹。他們的房間門上用白色剪紙,貼上雪花圖案配著”Merry Christmas” ”Happy new year "。
我們中國人,除了少數信仰西教(耶穌教、天主教、基督教等西教)的信徒之外,絕大多數是不過圣誕節的。這次我們中國海員沒有一個信仰外教的,只不過被動地搭上“順風車”跟著老外海員過圣誕節:喝香檳、啃火雞,但沒跟其一起“瘋瘋顛顛”。老外率性開放,尤其是在平安夜,唸圣經、唱圣歌、跳大神,聳肩、跺腳,喊叫、耍飆,好瘋!平安之夜并不平安也不平靜,通宵達旦、盡情喧泄,折騰到最后,滿臉通紅色,仰脖朝天歌:哇啦哇拉嘔吐得一塌糊涂、臭不可聞。
圣誕過后不久,便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最悠久、最傳統、最隆重的民俗節日—""春節/Spring festival"。我用紅紙書寫了春聯“風浪送春歸 潮汐迎春來” ,橫幅 “歡度新春” 或 “恭賀新禧”, 還剪成大紅字”! 字,配以英文“Happy new year" ,以及剪紙大紅燈籠,盡可能地營造和彰顯我們中華民俗過年的年味和氣氛:紅彤彤過春節、喜洋洋慶新年。
然而,老外是不過春節的。 為過春節,特別是大年三十(除夕), 按我們中華習俗是萬萬不能不吃頗有年味的豐盛美味的年夜飯的哦。我找“大熊貓”船長請求加兩個菜?伤麑τ谖覀冎袊说拇汗澆恍家活、亦不屑一過,不予支持應允;只同意我特為申辯和請求的關于我們中國民諺“誰家過年不吃一頓餃子”而可同吃一餐水餃。中國水餃“dumpling/譚潑靈”是他所鐘愛的迷戀的中國美食。 借此,我另特制我的拿手作品—油餃。水餃是韭菜豬肉餡(咸味)的,而我的油餃是用豬油白糖豆沙餡(甜味)的,我把餃子生坯均勻地滾上芝麻粒,油鍋一氽就成啦。這油餃,看著好看、聞著好香、吃著好吃。不吃不知道,一吃忘不掉。 話說“大熊貓”船長雖先前多次吃過水餃,但今還是第一次吃上我這樣制作的外有芝麻奇香的油餃。這不,他正試吃著手里的一只油餃,還沒吃完呢,他的眼睛已貪婪地瞄著盆里的油餃。他吮著油乎乎的手指,竟然放下原本作態矜持持有的洋船長的高傲架子和英國佬的高雅的“紳士風度”,一疊聲地傻傻地連問我:“你怎么有那么多的時間 、那么多的精力、 做那么多的油氽“dumpling/譚潑靈” ,是怎么均勻地“點綴”上這一小粒一小粒芝麻的啊”? 當我尚未來得及回話,他就迫不及待地說:我早就關注你,要想詢問你了。從你上船做的第一餐大米飯,我就覺得你與前一個大廚比,大不一樣,技高一籌。同樣的大米,可你做的大米飯怎么一下子就變得晶瑩剔透,亮晶晶、噴噴香;還有你烤的香蔥大排、馬鈴薯羊腿,葷素搭配、溫潤好吃,你能教一教我么? 我“賣關子”笑答:“Captain/狗屁蛋,味在人類舌間、食在我們中國。Sorry,無可奉告、恕不外傳。這是我們中國餐飲文化的在商言商的商業秘密,如同中國武術一樣,也都是我們的中國功夫”。 我們中國海員與老外海員在同一艘外輪上 ,正趕上”逢年過節"。這“過節”,過的雖是時令之節,卻有文化差異上的“過節”,但此“過節”乃非彼“過節” 存小異、求大同 ,不應有影響、妨礙和損害友好關系、友善交流上的任何“過節”。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遠洋海運遇奇事,中外文化多差異;”過節""顛倒紅與白,奈何大英法蘭西。日月星辰、天空海闊。同一片藍天下、同一條航線上、同一艘遠洋貨輪演繹“過節”的趣事:大海朝天、春暖花開,各人半邊,自重自愛;他們過他們的圣誕節,我們過我們的春節。
(注:“大英法蘭西”
比喻指的是: 在解放前,上海市區有英租界、法租界,英租界與法租界似為“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上海人形象地稱之為:“大英法蘭西、大家勿來去‘’)